“双脚沾泥,才能知农事;心怀热土,方能兴农业。”7月8日至14日,华南农业大学32名本科生走进广东省农业气象试验站(以下简称“农试站”),开展为期一周的“三下乡”暑期实践活动,深入了解和体验农业气象服务的最新成果与应用。
此次活动是农试站首次接待高校团队开展实践活动,也是自2023年8月农试站被授予“广东省现代都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”称号后的重要实践探索,标志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推进。
从观测田到“田间课堂”,助力学生“三下乡”实践
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,农试站精心准备了详细的实践安排。从日程安排到活动内容,农试站为学生们量身定制了包括田间实操、试验数据采集和气象服务的实践计划。
农试站曾海媚表示:“过去我们更多面向政府与行业提供数据支撑,今天我们把数据、场景、专家开放给同学们,让科研成果在田埂上‘活’起来。”此次三下乡活动“耕—研—创—服”四条实践主线,旨在实现课堂知识与生产场景的无缝衔接,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和应用,助力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。
工作人员为学生指导脱粒机使用 肖雅惠摄
“耕”——亲身体验,感受每一粒粮食的重量。
清晨6点,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的水稻试验田里开始了喧闹了起来。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,参与割稻、脱粒、测量水稻的千粒重和叶面积等操作。每一项操作都让他们切身体验到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不易。
“第一次发现课本上的‘产量结构’要经历这么多环节,每一道工序都是对体力与细心的双重考验。”华南农业大学的莫健钊同学感慨道。
“研”——实验室与田间,数据与对策的无缝连接。
除了田间实践,学生们还参观了农试站的实验室,了解农业气象数据采集与应用。在土壤与水理化实验室,学生们通过测定土壤相对湿度、水分贮存量等数据,并将这些信息实时回传至田间终端,进一步优化灌溉方案。
在智慧设施大棚实验区,学生们与科研人员分析不同梯度大棚的温湿度数据,开出了适合农户的“降温通风”处方。
“过去做实验只关心显著性差异,现在要考虑成本、农时和农户接受度,科研一下子接了地气。”学生陈钲烨说。
工作人员指导开展土壤水分测定 杨忠飞摄
“创”——创新意识在田间,科研梦想在前行。
此次实践活动,学生们不仅是观察者,还提出了多个“微创新”项目,例如改进便携式数粒机、设计加州鲈养殖池溶解氧预报模型等创新项目。这些项目展示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科研的热情和能力。
“在农田里动手实践,改进设备,解决实际问题,这种体验让我感到自己真的参与到了科研工作中。”学生何昊激动地说。
学生们研究改进数粒机 曾圣杰摄
“服”——走进农家,提供精细化农气服务。
除了实验室和田间的操作,学生们还走进狮山镇的聚龙村,进行农情调查和气象服务。依托广东省现代都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,农试站工作人员与学生们为中小农户、农业企业等提供都市农业气象服务、桃花营养生长期风险防御、加州鲈高温应激防控、水稻关键农事期气象服务等“点对点”服务。
“今年的黄皮丰收,要避开高温时段采收,这样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。”在一次入户服务中,农试站工作人员和学生们向当地农户提出了实用的农业气象建议,得到了农民的高度评价。
学生向种植户开展农情调查和服务 肖雅惠摄
站校联合,点亮乡村振兴之路
从1961年到2025年,广东省农业气象试验站已经走过64年的历程,见证了农业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知天而作”的变迁。
“此次三下乡不是简单的一次活动,而是‘科技小院’建设的序章。”农试站站长黄志聪表示,农试站与华南农业大学的合作,推动了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,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合作。“未来将共同打造‘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’,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。”
随着站校联合模式的深入,农试站将把“三下乡”从“短期活动”升级为“常下乡”,为更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,让科研成果真正走进田间地头,服务乡村振兴。
今天,农试站以开放的姿态,成为广东气象服务乡村振兴的“桥头堡”,为学子们提供了展现才华与实践能力的舞台。未来,农试站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沃土上,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农业科技“兴农篇章”,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。
供稿:华南农业大学
来源:南方农村报
配资炒股平台皆,炒股股票配资网站,双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